写在这个完美旅程即将结束之际

  • 创建时间: 2014-05-12
  • 5808

浙江大学 杨倩

火车穿梭过一个又一个长长的隧道,向着家驶去。我坐在从拉萨回无锡的 T166 次火车上,回顾这次从最东面到最西面穿越了整个大中国的旅程,感触良多。

与其说是旅程,其实我更把它当作一场修行。虽然亲眼目睹过朝圣者不远万里,三步一叩首至大昭寺前的虔诚,自觉这种只盼来世、不求今生的信仰的力量实在无可比拟,但却丝毫不觉得我这次“朝圣”之途的收获会比他们少。

我的这次朝圣,相较于两年前第一次进藏,对于雪域高原圣洁的向往分毫未减。因为来过一次,只会让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更加真切而深刻。沿途见到了碧蓝的天空,成群的牛羊,望不尽的雪山,甚至苍茫的戈壁和贫瘠的草原,都带上了些许神圣的色彩。还有淳朴的藏民,骑行“318”的勇士,停车休憩与我们打招呼的活泼旅人。在纳木错,在林芝,这样的地方,没有记忆,美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过去。平静的湖面与蔚蓝的天空连成一线,仿佛天就是湖的模样,湖正是天的倒影。阳光落在岸边,浪花爬上岸来,五彩的卵石泛着阳光,清爽冷冽的高原风,重修一艘破船,在安静的水面上散步,忘记自己的存在。我多么想每天清晨醒来,都能看到这清澈的湖水,与湛蓝的天空。我畏惧于这自然的力量,让人无可自拔地心驰神往,更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将一生奉献其中。

另一个意义上的朝圣,是关乎中科院,关乎未来,关乎理想,更关乎人生,是出乎意料严肃的。在这之前,我对中科院是知之甚少的,无论它的运作模式,还是它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氛围,仅有的了解都只是从别人口中得到的只言片语,更多的还是刻板守旧的印象。之前的我像是个胆小的井底之蛙,躲在学校的象牙塔里固步自封。这次夏令营给了我机会,了解中科院,开拓视野,让我了解到,除了自己原本所在的世界,外面还有更加广阔的天空。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给我的感觉整体是严谨却又活泼的,这并不矛盾。从前期的报名阶段,老师不厌其烦地发邮件、打电话给我们一个个确认,直到临别时,在拉萨站前的我们一个个百般不舍,与老师们拥抱挥别,甚至几要落泪,这并不是偶然,更不是虚假演戏。短短的十天,我们感受到的是完全意想不到的重视。7 30 日到达拉萨,出站就有甄老师和张林老师的笑容迎接和体贴关照,到达青藏所后,温馨的住宿环境,周到可口的饭菜,安排得井然有序的活动,更有吴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千叮咛万嘱咐。这些都像雪域的阳光,让人心里暖暖的。所里的每个团队,包括不同导师之间,老师与学生之间,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,都显得更像一个集体。虽然不像大学里面,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,所里的房子不多,人也不多,但中科院系统的实验设备和基础实在是高校无法企及的,大家在一起吃饭、一起聊工作的场景也是学校里见不到的。大学里的老师每年都有好些学生,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本就不多,还要忙着给本科生授课。学科上的交叉也只是偶尔为之,岩石学的老师便整日待在实验室看玻片,搞构造的老师便偶尔出出野外回来做做模拟,可能也是因为我还没有深入了解科研。中科院大学马石庄校长那天在夏令营讲座中问的那一个问题:每个人搞科研究竟在搞些什么?目的和意义到底在哪里?令我深有感触。似乎没有老师告诉过我,我想这些应该需要我自己去发现去探寻了。而这次夏令营正是给了我这个机会,启发我去拥有思考这些的勇气。

还有一个方面的朝圣,是对于科研、对于国内最高水平的研究的。到达拉萨的第二天,在进行了短暂的开营仪式后,我们就依次听了丁林老师、张更新老师和王小萍老师有关青藏高原形成、青藏高原微生物和青藏高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报告。青藏高原是地学研究的圣地和最前沿,也是整个人类的瑰宝,它不仅孕育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排名前十的所有高峰,更作为“第三极”,与南北极拥有相似但又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。我本就对大地构造和板块运动相当感兴趣,在参加夏令营之前也是抱持着对青藏高原陆块碰撞历史、碰撞造山方式、大陆岩石圈变形机制、高原形成隆升过程以及相关前陆盆地、断裂带的动力机制深入学习的目的。虽然很可惜这次没能够接触到赵俊猛等研究固体地球物理的老师,听一听他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发生机理、壳幔动力学的研究进程,但已经让我受益良多了。来夏令营之前我一直认为,传统地质和地球物理一定是青藏所研究的全部,但现在我知道这种观念实在太狭隘了。除了在几期超大陆前后,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造成青藏高原形成隆升外,青藏高原对全球的生态气候都有着很大的影响,包括东南亚的季风到华东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,都是青藏高原直接影响决定的。同时,我们除了通过传统的研究方法,还能够利用微生物、冰芯、包括在林芝站了解到的树芯、林线等角度,来洞察区域的变化和影响。可以说,这次的夏令营让我更加全面地接触到了我所选择的这条路。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而涉及甚广的科学,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,我实在是知之甚少,尤其是在这个传统科学发展遇到瓶颈,只有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带来新突破的时代,固守自己的堡垒终究是不能够有所成就的,这更需要科研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、活跃的思维和善于接纳新事物的能力。而这些,都是我需要在以后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己的。

可能真正要吸收这次夏令营所获得的,不是这一次感想便足够的,更多的需要我在以后的日子慢慢反复咀嚼。在夏令营的后半段,我们去到了纳木错站、藏东南站、后又回到拉萨部,除了到每个台站都去参观了实验设备之外,我们还分别听取了中科院梁尔源老师、张林老师、马石庄校长、朱立平老师、康世昌老师、邬光剑老师还有赵平老师等专家学者关于自己所研究内容的报告。当然,还有与吴薇等老师的几次座谈,这些讲座有的是之前就安排好的,有的则是老师们在食堂碰面才临时敲定的行程,但都让我受益匪浅。与其说老师们报告中的内容能让我有多少启发,不如说老师们的激情才是我这趟收获的最重要的东西。不是每个老师都像康世昌老师那样能说会道,老师们也有许多性格十分内向的,但谈论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,谈论到青藏高原,那种热情便像是要喷涌一般。我们看到了纳木错站晒得黝黑而依然笑容灿烂的学姐,看到了幸福地讲述几年前只有帐篷的艰苦岁月的学长,看到了日复一日朝出暮归爬山爬树收集样本和数据的老师,听到了丈夫行车遇难妻子为完成未竟的事业而报考青藏所的忠贞,听到了北大学子连续三年考青藏所的执着,也感受到了康世昌老师遇车祸第二年依旧组织珠峰科考的坚定。康老师是05 08 年珠峰科考的队长,我想这个队长不是光有知识和胆量便能够胜任的,更重要的是那颗心,早已与青藏高原融为一体了。所以我竟一点也不惊奇于康老师说要将一生献给这片土地。除了他们,在青藏所碰到的几乎每一个人,都给了我这样的感觉,因为这里没有优越的条件,有的只是稀薄的空气和单调的生活,大家完全凭着一腔热血投身于这里。我想,这里也只适合深爱它的人们。这也回答了马石庄校长的那个问题,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?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。

在踏上去青藏高原的路之前,其实我对我的人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。不过与其说规划,不如说是选择了相对最简单的一条路,待在熟悉的环境中,与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生活,坐拥固有的资源。顺利的话几年后毕业能够找上一份工作,安稳地过过小日子。我本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,我喜欢新鲜,但我又十分懦弱,尤其是当现状安稳得如此舒适的时候,我甚至遗忘了自己想要的舞台,丢失了自己的梦想,我害怕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动摇从而去选择一条布满荆棘的路。但是经过这十天与老师们同学们的交流,尤其是听了吴妈妈和马校长讲的话,再加上看到了那么多义无反顾的人们,我竟然开始警觉,我想要一个更大的舞台,不仅是去实现自己,更是去为他人为整个人类奉献。青春是一张很空白的纸,你可以恣意地在纸上填写任何你想要的图案。上了岁数的人,要不少了胆识,要不多了框架,人生就注定了。我却何苦年纪轻轻便用胆小将自己绊住,用条条框框将自己捆绑,青春的我看似一无所有,但没有一项资产赢过年轻这回事。不能急于定型自己,给自己更多尝试、冒险的机会,哪怕失败,用马石庄校长的话来说,不过是就当作插队了一回。

科研绝对是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,尤其在中国,整体的学术氛围如此浮躁的条件下,但依然有许多人,能够专一于自己的研究而获得成就。科研这条路,并不应该有那么多人跳下去,但总是需要人去做的,不是你我便是他,而你一旦热爱了,又为什么要逃避自己内心的抉择呢。除了以上提到的严肃的种种,这次最意外的收获自然是这样一帮可爱的小伙伴们。虽然来之前就有预见到,我地学的孩子们大都活泼豪迈,但与这样一群地学学子的朝夕相处,让我发现,他们可爱得那么不真实,让我一度忘记了我们才相识几天的事实。

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,又一次在启程的前一天带上了感冒,加上第一次独自出远门,家里人据说是担心得夜不能寐,其实我自己也不是没有担心,上次高原反应的记忆还犹在眼前,整日发烧全身浮肿寝食难安。但是一路上,同车的同学们都对我万分照顾,大家一起聊天游戏,四十八小时竟也很快就过去了。在路上,就要选择与你步伐一致的人同行,如果没有,那就一个人。足够幸运的是,我不是一个人,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我们一起在每个站逗大黄大黑,一起在纳木错湖边拍照嬉戏,一起在鲁朗看美丽的银河和双彩虹,一起彼此搀扶着爬上山顶在草原奔跑、在树下挖手掌参,一起在布达拉宫前摆各种无节操的姿势,更一起分享人生的感悟与见闻。吴老师说,有关人生的规划最好不要于同龄人处寻求意见,我觉得不然,看到大家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,有的已经十分坚定而清晰,有的依旧迷惘,就像看到了自己,也多多少少能够汲取些。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地学工作者们的身影,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一直从事这一行,也许有的会搞科研,有的去教书,有的去地质队,但至少现在,我看得到同样的那份热情,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。

我不知道在他们眼里我是个什么样子,是否活泼,是否积极向上,又或者充满力量。但我知道,我把他们当做宝藏,因为在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,有这样一群人,填满了我最美好的一段记忆,无可复制。

最后,要十分感谢青藏所,感谢这一路遇到的每一个人,辛苦了的厨师们、司机师傅、学长学姐们和各位老师,尤其是吴老师和甄老师,你们的真心付出让我除了感谢竟说不出任何其他,所有言语都太苍白。希望你们以后的每一天都能够开心幸福,一切安好。